温孝东

“我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思维训练研究中心研究思维发展理论与教学十多年,最初学物理学,曾经从事物理实验教学研究、复杂系统研究与实验,也做过电子线路、电子仪器、教育技术等研究,现在主要集中在思维科学领域,涉及到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方向就是人类思考的问题,就是锻炼头脑、发展头脑的理论与方法,以后可能会搞一些健脑训练。我写书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思考力和思维教育的,创建幼儿教育课程,现阶段主要是推进幼儿思维训练教学项目,实施效果还是很显著的,经过训练的孩子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很大差别,希望以后可以更多地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加入笔友会主要是因为周老师和我爱人卢培文的引导。也写过故事类的,发在《光华报》。我也喜欢做摄影,也有朋友把我的摄影变成绘画。目前在北师大珠海校区,沿海城市、山谷大学风景如画,欢迎大家合适的时候过来旅游度假。珠海也是中国著名的宜居城市,有南珠海北大连之说。目前在进行的工作,在写给教师用的思维教学方面的参考书,涉及大学、中小学课程。近期写作计划将主要是在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方面。谢谢!”

周艳玉

小时候爸爸工作在外,妈妈教我给爸爸写信,受妈妈的影响,慢慢就喜欢写作了。小时候的我也喜欢读书,尤其是文学作品,所以,那个时候我理想的工作是记者。上大学后学的是政治专业,因喜欢文学,常到中文系去听课,也背过徐志摩、舒婷、普希金、拜伦、海涅的诗歌,尤其喜欢席慕容的诗和三毛的散文。研究生阶段学的是伦理学,到加拿大和美国留学之后,学的是教育学。似乎我学的东西都跟自己的兴趣爱好无关,但心中对文学的喜爱却一直保存着。到加拿大后,新的环境,新的文化,新的风土人情,给了我很大的心灵和感受力的冲击,于是,有了写作的灵感,有时很快就能把所感悟到的东西通过笔端流淌出来。比如初到蒙特利尔的皇家山看城市的夜景,很快就写下了《蒙特利尔之夜》的诗歌;又比如作为南方人的我,在加拿大第一次看到那么大的雪,感到非常的壮观和美丽,发自内心地,就写下了《雪树花》的小诗;远离故土,想念母亲了,就写下了《妈妈,您好》的诗文。到爱城之后,因为认识了嘉妮,就加入了笔友会,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这几年向大家学习到许多东西,所以,特别珍惜笔友会这样一个大家庭。文学是我的爱好,写作是自己的心灵与自然的对话,是记载自己对世界感悟的过程,也是自己追求真善美的过程,最终是天人合一的过程。所以,自己希望以后能继续写作,向大家学习,更多地勤于笔耕,争取在写作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嘉妮

我也是一个业余爱好者,大概在2009的时候,我一直在找爱城有没有中文写作的组织,碰到全艳来图书馆捐书,一拍即合,想搞一个文学组织,分工合作,就把笔友会建起来了。我觉得平时多观察,最重要的是坚持,把平时的一些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也许哪天就成为了你作品的素材。现在在学校读书,下学期实习,希望以后以自己的专业,帮助到新移民。写作没有计划,小小的计划就是,希望以后融入英语的环境中去,现在是免费的阿尔伯塔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之后,就要每年交80块钱会费,不过,觉得他们的活动很多,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努力的方向。比方现在,听到了很多关于难民的故事,让我眼界开阔,也许以后能写一下这方面的东西。写作不要给自己压力,就像艳玉说的,有了灵感,一下子就出来了,有冲动了就写,没冲动了就读别人的。希望笔友会以后发展得越来越好!不要给自己压力,只要它在慢慢往前走就好了。时间和热情兼备,才可能做出事情。

Alicia张

“很高兴加入到笔友会,感谢你们创立了这个组织。就像周老师讲的,我们小的时候,都是被动的,没有选择。我的经历也是跌宕起伏,从小就有一个作家梦。从中学就开始喜欢写作,高中作文被老师推荐,发到学校的小报,还拿到一点稿费,有些小兴奋。后来,虽没有做与文学有关的事情,但内心一直有写作的冲动。考大学的时候,文理分科,因为不喜欢背东西,学了工科。毕业后从事技术工作三年,后来调到了省社科院,做了十几年的农村发展展研究,之后又到大学当老师,直到退休。我在大学是在政法学院,最初在哲学系,后来参与组建了我们的社会学系,做了第一任社会学系系主任。具体任课,我主要教社会统计学。我呢,干什么就想把什么做好。我们社会工作专业的老师基本都是转专业的,没有社工背景。儿子来加拿大留学,没了负担,作为社会学系的主任,我觉得有必要加强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于是我报考了香港理工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办的、针对内地高校教师的社会工作培训项目,拿到了社工硕士学历。之后为了陪孩子读书,我来到加拿大读书,陪着孩子在这边读博。记得开始在加拿大读博的时候,语音问题让我非常痛苦。印象最深的就是,不知道自己是学英文,还是学专业。最开始一篇文章要用一周读完,感觉好痛苦。心里想,如果按照这个速度,什么时候能读完呢?当初准备读博,其实最主要的目的是陪孩子,并没有真正想读完拿下学历。但是,我的导师和研究生院为了我的入学申请费了好大的劲,甚至研究生院的院长请评审委员会破例,说给我一个机会,也许能开辟新的录取这样的学生的一个新途径。于是,本来是只是想混一段留学经历,为了对得起老师们的推荐,就努力读了下来。我有自己的QQ空间,个人公众号。写作纯属个人爱好,为的是记录生活,将自己的体验,内心澎湃的感受,记录下来。以后看起来,是个很美好的回忆。”

Ruth

“原名孙亚男,真正的新移民,机缘巧合,认识嘉妮,她问我,你是不是喜欢文学?现在想来,她一定是有意问的。我从小喜欢写东西,因为自己作文经常被老师当范文读。大学入学的时候,没有选择我所爱的,就爱我选择的吧。学的是护理专业。在那个琼瑶时代,看了很多琼瑶的小说,加上自己本身对外界很敏感,喜欢观察,心里常常有感动,也驱动自己去写东西。实际工作从事护理教育,研究人,探索生命的过程,在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是研究老人护理的,关注老人的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和护理。自己的人生也在经历各种变迁,写的时候更加容易。因为当人用生命经历生活时写作只是一个记录的过程,一写生命的过程。也是一个自己跟自己说话的过程。在大学教书时,也编写全国发行的教材,写了十多部, 这些都为自己的写作奠定基础。这样写东西就不难,很快可以写一篇,我也在QQ空间,写给自己,希望能给其他人看,很开心,现在写的东西能呈现出来,觉得自己蛮幸运的。希望把一篇文章改出来,《三月雪》和大家见面。感谢嘉妮,真正的在帮助我这个新移民。”

 (艳玉插话:我也是为新移民服务的,做了好多年了,电脑班、法律班,各种班。)

国荣

“谢谢Ruth特别点到我。我首先想到的是,我觉得你们对写作的热情比我高多了,我听到你们很多人说自己从小就如何如何喜欢写作,对写作情有独钟,我特别羡慕,因为我不是。我觉得我是一个特别practical的人,小时候好像没有什么梦想。我说实话,我小学上作文课简直都愁死了,尤其在四年级之前,常常是两节课杵在那里,一个字都写不出来,那就是我上学最愁的东西。五年级的时候偶尔写出几句有点想象力的话,被老师一顿夸,我自己都莫名其妙。上中学以后,我买了大量的作文书,可能读的书多一点了,开始有点收不住笔了,对作文字数已经不用担心了,初二、初三的时候都有作文被拿到课堂上读,但是,我心里却不踏实,甚至有点心惊胆战,因为我不觉得这是我的creative,很多时候都是东拼西凑,每次写作文之前,都会翻很多作文书。但是,现在不同了,我觉得我很擅长辅导孩子作文,每个孩子给她们指导几次之后,她们就都不用我再管了,我甚至说,以后可以开个教小孩子写作文的program,因为我自己曾经特别痛苦,现在就想帮到更多的孩子。

另外一点,其实我不是什么文学或者写作的科班出身,我的专业是英语,我的专职工作其实就是英语教学和翻译,写作对我来说只是玩票性质。不过,有一点,我想说,如果中文的文字功底好,英文写作也会好一些。如果说我还有什么功底的话,我其实是要感谢我上师范的时候写了三年日记,后来断断续续,又写了很多年。我上师范的时候看到一个同学的日记,每篇日记都可以像一个小品文一样,我从她那里真的学到了,一个是写作,一个是做人。我读研的时候,做了很多翻译,而且,都是发表的,这个在当时还是很少的。去加拿大读书,也是得益于我做的翻译。写作需要肆意飞扬,跟翻译应该不一样。怎么写出的东西才有文学的味道,可能需要一点超然的,distance的感觉。写作还是需要常练笔。

感谢嘉妮,笔友会把喜欢写作的人聚集到一起,希望大家把这个平台利用好,实际上,把自己写的东西发表本身也是一种鼓励。偶尔发一篇豆腐块似的文章,还是很开心的。”

糜文

少年时代我的文学启蒙来源于我妈妈单位订阅的《北京文艺》和《人民文学》。80年代中期上大学读物理系,却向往中文系。在那个文艺复兴的年代,街头巷尾随便一个地摊书堆里都能找出世界文学经典。那是北岛舒婷顾成罗大佑崔健的时代。是余光中龙应台李傲三毛的时代,是理想主义的时代。老公1999年到卡尔加里大学做博士后,我2000持探亲签证到卡城与老公团聚。爱上壮美的落基山,就决定安居加拿。我和嘉妮曾是邻居,因为嘉妮而结缘笔友会。我不是勤奋之人。希望不远的将来有时间多码几个字。

梅香

因为学英语结缘周博士,由周博士介绍并带进笔友会。当时在英语班的年纪最小,那些叔叔阿姨们对我很友好。先是在笔友会的十周年庆和季刊上发表一些小东西,后来被天时周刊总编谢琰发现,邀请写连载(跨国婚姻)。真正写作的时间大概三年左右吧,凭着一腔热情,良师益友的鼓励一直写到现在。笔耕不缀,每天都坚持写,每一个当下的灵感,当下的心情;忽然的感慨,回忆往事的心酸……几乎每一个瞬间都是灵感的起源。开始只是当做兴趣爱好来写,现在已经把自己写进去了。非常热爱写作,希望用自己的灵感,把身边的美景,感受的每一个当下,通过诗歌的方式,鼓励自己也鼓励身边的人,积极向上。我想让所有人都明白,这个世界,不止黑白,不止寒冬;还有鸟语花香,还有一日三餐,一年四季。在平凡中过好自己的每一个当下。

焦根基

“学生时代就喜欢文学,大炼钢铁的时候,我就写诗歌,喜欢臧克家、普希金、拜伦、莎士比亚等人的诗。为什么我不念文学呢?在那个年代做文字工作是有危险性的。所以在1959年考进武汉大学化学系。1964年国务院规定,应届毕业的大学生要到到农村去与农民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年,我被分配到云南省宜良县。

当时是援越抗美的年代,我偶然在书店看到越南小说《决堤》的中文译本,我突然灵感一动,写信给上海作家出版社,毛遂自荐,说自己也可以翻译越南小说,结果出版社寄几篇稿子给我试译,结果对方很满意。我在油灯下完成翻译。书名是“光辉的榜样”(越南南方战斗英雄故事集)先后六次印刷,发行了25万册,我不要稿费,都献给国家。到加拿大后,还想搞科研,UA化学系主任答应每月给我600元读硕士这无法养家(父母儿女),只好放弃了;移民头三年,很痛苦的,一来放弃了自己的专业(我原来在中科院昆明物理研究所搞科研);二来意识到我的后代将会淡化中国文化的根。后来我想开了,决心在加国宣扬中华文化。我办了《加中报》,每周一篇文章,多是评论文章。写了一部写实的长篇小说“着魔的年代”(十年文革的经历),英译本也出版了。我还出版了诗集“百感吟哦”(用普通话和广东话朗读都是押韵的), 此外还出版了我的摄影作品集“镜中缘” ,我也完成了环球之旅的写作(十多万字与图片有待出版)另外也积累了许多篇杂文(有待出版)!”

(国荣插话:”我们在谈跨文化交际的时候,更多地是强调文化冲突和文化不同,但是,我觉得,其实,有很多共同的东西,这一点只有了解深入了才可能意识到。强调文化差异,其实是会误导人的,应该看到更多的universal的东西,才能更好地建立一种connection,一种unity。”)

石英

对文学的兴趣起源于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一改完作文,经常会选我的作文在全班朗读。之前从来没有人表扬过我,所以语文老师的鼓励给了我极大的自信和进步的动力。小的时候,家里没有任何精神食粮,我对任何书都是如饥似渴地翻来覆去地看。经常组织十来个同学,一放学就跑到新华书店租书看。上大学的时候,学的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一年放暑假,特别想好好过过读书的瘾,一人跑到空荡荡的庞大的学生宿舍楼里看书。毛姆的《人性的枷锁》,三天就看完了。写作是从退休后开始的。觉得国荣说得特别有道理,中西文化虽然不同,要多看相同的地方。一退休,就一口气写完了《移民与自由》。之后,感觉自己把自己解放了,移民不是枷锁,这个枷锁是自己套上的,也要靠自己打破。当时是非写不可,写完了,心情平静了,可以好好享受生活了。

thank you signage

特别致意:

感谢周艳玉提供云端会议平台!
感谢国荣记录、整理会员们的发言!
感谢梅香和温孝东提供截屏照片!